男性遭遇非礼为何常选择沉默?

  在社会生活中,女性遭遇非礼、性骚扰的事件常被关注,高发场景集中在地铁、办公室、偏僻街道及夜店等,多数女性会选择求助或报警。然而,当男性面临类似非礼或性骚扰时,却往往选择默不作声,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。


  首先,社会偏见导致对性别议题的认知偏差。在大众认知中,普遍认为男性是主动方,因力量、身高优势不易遭遇异性骚扰,即便遇到也能及时反抗拦截。但这种观点忽略了关键细节:男性在特定场景下同样面临风险,比如在夜店被灌酒至酩酊大醉、无意识状态下,或被不法分子服用迷魂药后,极易成为女性个体或群体猥亵、性骚扰的对象,这些都是男性维权的“软肋”。


  即便遭遇侵害,多数男性受害者仍选择沉默,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


  一、证据获取困难。男性多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冒犯,清醒后难以保留明确证据,最终只能不了了之,独自承担后果。


  二、自身权益意识薄弱。不少男性认为被女性非礼或性骚扰并非“吃亏”,甚至将其视为自身魅力的体现,或产生“被欢迎”的心理依赖,从而忽视了权益被侵害的本质。


  三、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。传统文化中,部分人认为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常处于“占便宜”的一方,导致男性遭遇异性非礼或猥亵时,内心可能产生莫名的兴奋感,进而选择“假性拒绝”,实则内心获得满足感,不愿主动维权。


  那么,哪些男性更容易成为女性性骚扰的目标呢?通常具备以下特点:


  一是身材条件较好,尤其是穿着紧身运动裤的男性;

  二是频繁出入男女密集的场所,如电子产品体验店、夜店等;

  三是性格孤僻的未成年男性,据报道,这类受害者多为内向、相貌清秀的未成年人。

  

联想截图_20251005110001.png